google analytics

2/22/2018

狗年進步!組合調整

雞年過去,狗年來到!
祝各位狗年生生猛猛,投資路上愈來愈進步!

過去一個月市場大幅波動,
風高浪急,最好就係趁呢個新年假,好好檢視一下自己持股。

龍記是我組合內第一隻買入的工業股,佔組合約9%的倉位。
第一次買入在上年5月,買入原因是想在組合中加入一隻工業股,
而龍記主力做模架,是工業生產不可或缺的一環。
模架經加工會成為模具,再變成各樣產品,
龍記的生產的模架涵蓋汽車,玩具,家電等範圍,十分廣范。
加上股壇長毛亦於去年四月份增持。於是以試驗性質買入。

在2017年,中國的pmi指數一直處於50以上,代表製造業一直在擴張。


而2017年的中報的盈喜亦證實了我的想法。







2017年的中期盈利已差不多等於2016全年的盈利.
若扣除期內出售上海龍記土地56,035,000 港元的收益,即每股0.089的收益.
2017年核心盈利0.24-0.089 = 0.151. 仍比去年(EPS:0.12)上升25%.

留意2016年下半年開始, PMI持續上升中, 在2016下半年的純利佔全年純利6成.
根據財新PMI數據, 2017下半年的數據仍是十分好, 大概跟上半年相若.
簡單以上半年核心盈利*2 推算, 全年核心盈利有0.302. 若加上出售龍記的收益, 應有0.39.

但最近有個隱憂, 就是鋼價一直上升.















可以看出, 鋼材價格比2016年上升了不少.
鋼是生模架的一個重要成本,
由2016中報可見, 原材料及已用消耗品 在2017年中期用了469百萬, 2016年是369百萬.
上升了27%.

所以我又找了2011年時期的年報看,那時原材料成本高達11億,上下半年各5億多。我不知道今次的鋼價上升對成本構成多大壓力.

自己以保守一點計, 毛利下半年跌2個百分點至2014年0.06算.
下半年淨利潤 = 1202 * 0.06 = 72.12百萬. 即每股0.114.
全年EPS = 0.24+0.114 = 0.354

若毛利保持不變(下半年核心盈利保持與上半年一樣), 全年EPS = 0.24 + 0.151 = 0.39
若以10倍PE估算,我認為股價正於合理水平.

出售是基於想調整組合,特別在將近加息的環境,若一間公司只靠派高息維持股價,
將來無風險利率的調升必然影響股價。
為此,除幾隻核心收息股外,嘗試加入一些增長股,
以達至一個更加平衡的組合去應對將會來臨的大浪.


2/11/2018

回歸初心

先轉載一首來自國內詩人白交易的大作。

"十年炒股兩茫茫,先虧車,後賠房,千股跌停,無處話淒涼!縱有漲停應不識,人跌傻,本賠光,牛市幽夢難回鄉,睡不著,吃不香,望盤無語,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股災夜,大熊崗!我欲清倉歸去,又恐迅速反彈,踏空不勝寒,與其儲蓄負利,不如廝混其間,少追漲,勿殺跌,夜安眠,不應有恨,獲利總在無意間,月有陰晴圓缺,股有橫盤漲跌,此事神難料!" 作者:白交易

近日市場急速回調,已經將一月的升幅消耗盡。
某大師跳出來說股災重臨,目前一股不留。
而我自己仍是跟大圍一樣,覺得是調整。
但我只是一名老散,無論資訊還是理論水平都不及市場上的專家。
老實說我覺得對後市的預測已經超出了我的能力圈了。

作為一名老散,我唔期望自己睇市會準得過市場上的專家。
但作為一名股票投資者,與其害怕大跌市而出售手中持股,不如好好檢視一下自己手中的股票是否足夠優質去對抗即將來臨的信貸緊縮。如果手上持股出現股災價,更是一個增持的機會。

以900為例,04-06年是美國加息週期,利率由1厘多上升至5厘。而香港的按息亦跟隨上升。


由約1厘升至5厘多但900那幾年的盈利卻是按年上升。


假如你不幸在08年金融海嘯前以8蚊高位入貨,半年後900只值不到4元。
事實上08年每股賺0.7,pe不過是11多一點,不算是貴。我深信以我老散一名當然不會避過海嘯😣

但那次全球性金嘯海嘯,股市在一年後又回來了。900在09年已經6蚊。
當然你會說仍然比8蚊輸了兩蚊,輸了兩成多。
但這又假設了你又完全沒有低位溝貨。

4蚊的900市盈率不到6倍,股息率逾7厘。
(今天的900市盈率不到9倍,息率逾6厘)
那是一場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我才輸兩成,我覺得算抵。

而其他股票如匯控等。一年後都大幅反彈至接近100。
再看看股王騰迅,你幾乎看不見影響,因為那時它連100蚊都沒有。
咁話之佢100跌到30啦,今年佢成400。

十年後今日,又是加息的時間。
通常加息會刺破一兩個泡沫,我不知道這次會否不一樣。
但優質的公司自有穿越牛熊的本事。
股票市場每每有週期,牛熊交替後長遠都會向上(我是說指數基金)。

至於北水,別看了。自從大時代開始,我就知道佢地買得快,但走鬼仲快。
最後咪又係黎香港搵錢。

2/07/2018

股災?調整?

於執筆之際,恆指暴跌1649點, 成交2500多億.
受累於道指昨晚創出單日一千多點的趺幅, 市場憂慮美債息抽升, 兩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與十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的差距正在收窄. 歷史上, 每當美國國債利率曲線出現倒掛(短期利率比長期利率高), 經濟無一例外出現衰退.

昨晚於網上看到這個影片, 覺得其分析言之有物. 有興趣不妨一看




大意是市場低估了加息的次數和幅度, 加上特朗普稅改通過, 美國企業稅和個人入息稅都大幅減低, 有可能令通漲升幅超越預期, 而當通漲超升, 美聯儲只能被動地加息以遏止經濟過熱. 到時就會一陣金融亂象, 企業利息成本超升, 投資者利息成本超升, 家庭按揭支出上升等等.

2006年聯儲局加息引發次按危機, 那麼今次加息會否迎來另一次經濟蕭條?
小弟從網上找來一張圖:


可以見由2002起FED利率一直維持在1厘的低水平, 其後美聯儲於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連續17次加息, 利率升至5.25%. 之後就是人所共知的金融海嘯.

當年的低息環境催生出美國房地產大牛市, 當年的監管寬鬆. 有看過電影The Big Short就知道連脫亡舞孃都可以輕易取得樓宇貸款. 以至當利息增加時, 斷供率大增. 而銀行亦發明了按揭抵押證券(MBS), 將風險轉移給投資人. 投資銀行也為投資MBS的人提供保險, 就是頂頂大名的Credit Default Swap(CDS). 結果在加息環境下, 環環緊扣的金融體系終於崩潰.

而2018年這次會不一樣嗎?
雖然多年的量化寬鬆推升資產價格, 而各地樓市和股市都相繼創出新高, 是泡沫嗎?
但我認為這次是不一樣.

因為幾乎每一次泡沫爆破, 都跟過度借貸, 散戶瘋狂入市造成. 例如97年樓市, 08年金融海嘯.
而金融海嘯以來, 銀行監管嚴格了不少, 個人相信是不會出現相當於08年那種連大佬都癲埋一份GE情況.(應該!)

其次是企業盈利向好, 無論香港定美國, 很多企業盈利表現都很不錯. 我相信在穩步向上的企業盈利會為股市帶來支持.

接著就是槓桿的問題.
我是不知道美國/香港股市用槓桿的情況, 在加息超預期的情況下, 有可能部分槓桿投資者會斬倉/去槓桿, 令整體股市受壓.

如果我的看法沒錯的話, 股市只是調整而不是牛轉熊.
但調整有幾深我不知道, 始終港股/美股很久沒有一個似樣的調整,但不會如某大師所言跌到兩萬點.我認為港股業績期過後, 因為盈利上升,估值就沒有看上去那麼貴, 那時我估恆指市盈率只有15至16倍. 

但加息和縮表對整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
我覺得個bottom line係唔好買任何重債GE公司, 唔好係股票升左兩, 三倍後追入.
因為公司的基本面不會無故大幅改善, 市場亦不會無故長期"低估"某些股票, 特別在資訊發達的今天.

PS:今日無溝貨, 因為D錢去左買823同316. 過早滿倉令我錯過了今次大跌市.

x

1/18/2018

恆指創歷來新高

是日恆指衝破2007高位,以史上最高位—31983收市,比上年年終29919足足升了6.9%。
本人持倉以穩定收息為主,自然狠狠地跑輸大市。
只有2.3%回報,主要來自2015年購入的建行,
當中還沒計算今年新投進資金的等待成本。

身邊的朋友都開始買入2382,感覺大牛市揸一些收息股的機會成本太高。
我不是說舜宇沒有投資價值。
事實上,我認為在AI/IP Cam/車Cam等等浪潮推動下,
對鏡頭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加上手機雙鏡頭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對於深耕三十多年光學鏡頭的舜宇來說,
前途一片光明。而管理層明顯知道大浪潮將到,從年報中按年勁增的PPE就知道。

但現價111的舜宇代表的是約40倍預測市盈率。
按PEG作估值的話代表2018的增長要有40%。

雖說鏡頭的需求冇增無減,
但2017年中報顯示,鏡頭只佔盈利約六成左右,另外3成幾是手機模組。
手機模組就是由影像晶片CMOS + 鏡頭組成的攝像模組。
手機模組的業務投資大,毛利低(~1x%)。

以我所知,手機已進入所謂存量市場,
就是新增客戶已經很少,大部分是現有手機戶的換機需求。
而佔光學零件最重(8x%)的手機鏡頭出貨量已經於12月慢了下來。

因為增長其實十分難預期。
當市況旺時,市場會願意給出極高的價錢去買一間增長良好的公司。
但市況差時,PE降到20,30也十分正常。
市場的報價就是咁飄忽,2382上過140,又穿過100, 基本面冇變。
如果買得呢隻野,就預左佢波幅大。

另外,希瑪2.9上市,今日望一望9.7,仲勁過閱文。
利申:唔中,泵心😭

1/02/2018

淺談加息對Aeon信貸財務的影響

話說友人因恐懼美國加息而一直沒有買進Aeon(900),更跟我以一餐飯為賭注打賭900下半年的盈利將會少於上半年。 先不論輸贏,就算900下半年的盈利不及上半年(0.415/share),都不會是因為美國加息。 

先看看2017中報中的債務結構。
截至2017年8月31日:
無抵押銀行借貸(千港元):1574676
當中有5千5百萬為流動負債(於一年內清還)。
若以貨幣劃分得話,15.7億的負債當中,11.85億為港元貸款,其餘為等值美元貸款.
而11.85億的港元貸款中,2.2億為定息貸款,由年息1.65至2.64不等。
其餘港元貸款為浮息貸款,息率為HIBOR+0.6%,
而美元貸款為浮息貸款,息率LIBOR+0.95%. 
而集團亦為9.65億的港元浮息貸款做了利率掉期作對沖。
將浮息轉了固定息率2.3厘至3.3厘。
而美元貸款方面,集團亦利用交叉貨幣利率掉期將匯率鎖定在7.83和年息固定於2.27。

除了無抵押銀行貸款,集團亦以應收信用卡帳款作抵押借了12.5億港元的有抵押貨款。
該筆貸款分A,B,C三部分,AB部分各5.5億,需於2019年8月償還。
C部分為1.5億,於2020年7月償還。 利息為HIBOR+0.4%-HIBOR+0.55%。
而集團亦為它訂立了3份不同的利率掉期,將之轉成固定年息3.2厘至3.8厘。 

因此,實際上集團所有借貸皆已轉成定息債務,美國加息短期內不影響900的利息成本。
但長期而言,當900的借貸期滿,要借新錢時,有可能因而承受更高的利息成本。

綜觀集團整個資本架構,
50.1%資金來自權益總額;27.8%來自銀行貸款;及22.1%則來自結構融資。
損益表顯示集團利息支出為4千4百萬港元,對比總負債28.2億計,實際利息支出約1.5厘。
而9個月的業績報告顯示,集團利息支出為6千5百萬,實際利息支出約2.3厘。
可以推算,全年利息支出約8千7百萬左右,實際利息為3.1厘左右。 

若說加息對900的盈利有負面影響,邏輯上成立。 但實際上我不認同。 
首先談美國加息的幅度和力度。 市場普遍預期聯儲局2018年加息三次,目標利率2.1%, 而聯儲局的最新長期利率目標為2.8%,目標是在2020年後。 即使去到目標利率,但仍然是歷史上的低水平。 

對上一次加息週期是2004-2007,聯儲局利息由1厘升至5厘多。
2007香港HIBOR高達5厘。 

照計900的利息支出多了幾倍,盈利不是應該下降嗎?
正好相反,900的盈利在2004-2007年是年年上升的。 
粗暴地說利息支出上升=盈利下降,是太過簡單,亦不符現實。

我一直認為900的盈利與通脹的相關性更大。
900以信用卡業務為主業,當零售市道良好,百姓更加消費,900的收入自然水漲船高。

其次,於2007年,900擁有35億負債,但股本及儲備只有15億,
今年900有28.2億負債,但股本及儲備有28億。 集團實際上的經營風險比十年前更少。

Anyway,下半年業績會否比上半年更好現在我還不知道。
但若然有人執意要跟我賭一鋪,我樂意奉陪。

2017年結

先從結果說起,2017的倉值比2016/12/31時升值了大概2X%.

















*P/L% 已計及股息
上圖顯示了2017年12月31日時的倉位。可見組合中升幅最大的是939及1830, 分別帶來帳面利潤4成和近6成的利潤。

但其實建行第一次買入早在2015年,P/L亦包含了這幾年派息在內,而成本價是平均買入價。事實上2016/12/30建行的收市價是5.97, 比起當年7蚊樓上的買入價,2016埋數時是蝕錢的。2017的升值某程度上只是反映了2016的基數太低而己。而今年建行則為組合貢獻了5%。

另外貢獻最大的一隻股票是384,2015年第一次買入,平均價高達12.5. 在2016年結時只值10.52.但今年的表現神勇,最高達25元,現時已沽清384,貢獻組合盈利約10%。

而900是另一隻表現滿意的股票,該股票一直維持約50%的派息政策,多年來未曾減過派息,是十分穩健的收息股。實際貢獻組合5%利潤。

1830於2016年尾首次買入,第一次買入價0.59,曾於0.78走了一大半,又於0.87追回,綜合全年的操作,實際貢獻組合8%利潤。

另外年內都以孖展形式抽了閱文的ipo, 貢獻利潤約3%。

當然亦有很多蟹貨,如1382跟內電。

但綜合來說,組合也有2X%增長,已大大超出我期望。當然,恆指由22000點一直升上30000點,今年的回報是跑輸了恆指。但我自己偏好一些較小型的價值股,這次升市主要由數隻科技股帶動,因此未能受惠。對於2018年,個個專家都唱好,我自己則有點保留。但暫時亦看不到股災的可能,展望2018年,我會繼續收集優質的收息股,亦積極研究投資美股和指數基金。










12/08/2017

漫步華爾街---讀後感

臨近年尾, 自從買入內電股坐艇後一直沒什麼更新.
股市回調了一千多點, 暫時接兵不動, 靜侯2017個人成績的年結.
這段時間, 離遠一點股市, 看看書, 增值自己.


漫步華爾街應該是投資工具書的經典, 書中很多章節都很有意思, 亦帶來不少反思.

關於股災:
17世紀1630-1637 - 鬱金香狂熱
20世紀80年代 - 生物科技股泡沫
20世紀後期 - 日本房地產及股市泡沫
21世紀初1997-2000 - 科網股泡沫
2008 - 金融海嘯

多數泡沫, 要麼與某種新技術有關聯(生物科技股泡沫,科網股泡沫) , 要麼就是某種新的商業機會(鬱金香狂熱).而這些泡沫,似乎暗示著市場不是經常都是有效的。事實上,Michael Burry在金嘯海嘯就因為沽空了美國的房地產市場賺了一筆。

但書中指出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摒棄市場有效的假設。的確,市場在短期內可能會失效,但事實是,每次泡沫過後,市場都能自我修正,回歸真實價值,這正正反映了市場不會「長期」失效。

書中以Robert Schiller作例子。他是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在2000年-正值科網股高峰時出版了新書<<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準確預測了當時科網股的泡沫。有趣的是書中指出,同樣的模型,也指出1992的股市也「過度定價」。但在1992-2004年底,市場年均收益率在11%以上。

另一方面,大量觀察家早在廿一世紀前期已經警告美國房地產市場過熱,而市場在Michael Burry沽空之後,也等了兩年多才爆煲。

作者指出若存在任何系統性的方法能持續獲得風險調整後的超額收益,人們就會一窩蜂地利用這樣的方法,直至機會完全消失。

關於股票的內在價值:
股票評價的準則永遠只有一個:未來該股票為投資者帶來的現金流的折現。
但當中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1:隨機事件的影響
2:折現率的選擇
3:未來現金流的估計

沒有人有水晶球預知未來,股價的價值肯定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所以亦解釋了為什麼持續選對股票是那麼困難,基金經理不能,普通投資者也不能。
而書中亦比較了華爾街各共同基金的表現和大市的表現,結果發現隨著時間推進,愈來愈少的共同基金會跑贏大市。因為交易成本令回報被蠶食。

事實上,股神巴菲特亦是指數型基金的提倡者。早年巴菲特跟對沖基金經理Ted Seides作了一個為期十年的賭約,賭投資於標普500指數回報會高於對沖基金。由2008年1月1日開始,即使經歷了金融海嘯,標普500指數的回報高達85%,而Ted Seides的對沖基本在扣除交易成本後只有22%.

於執筆之日, 恆指收28639, 回調了一千多點。
而一眾大行相繼出報告看好2018年後市。
特朗普宣佈耶路撒冷為以色首都,得罪了整個穆斯林世界
北韓表示開戰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稅改方案獲國會通過。
中國PMI持續高於50榮枯線之上。
......

對於後市,沒有水晶球, 
32000?40000?25600?20000?我不知道。
但優秀的企業會會為我帶來盈利,不濟的企業會被指數剔走(如國泰)。
長遠下來,累積指數基金是累積了一班績效較好的企業。
公司有倒閉的風險,但指數基金不會。
所以我應該會係2018年開始月供指數基金。



12/01/2017

必瘦站業績短評

必瘦站最新的中期業績令人滿意, 收益上升9%, 但盈利增加超過100%, 毛利率(扣除炒騰訊的收益)升接近一倍.
而毛利率的提升主要因為較低的固定成本吸引率所致.


細看上圖的成本項, 可以發現即使必瘦站的收入按年增加一成, 但成本按年的變化不大.
可以說新增的收入幾乎100%轉換到盈利之上. 說明女人錢真係易賺!

因為必瘦站主要提供瘦身美容療程, 反而存貨/消秏品只佔收入極少部分為(1.5%), 主要是美容工具/療程所需用品等. 佔成本最重的是員工成本和租金, 分別31%及12.7%
題外話, 於2017年, 必瘦站共有1229名僱員, 平均每名員工年薪有212120.
這樣的薪酬在香港生活也不易, 反觀另一間美容集團Dr Reborn, 平均人工(不計醫生)有34萬年薪(2017年報), 必瘦站的員工有否被underpaid呢? 要知道一間公司的前線員工是公司的寶貴資產, 不提供足夠吸引的薪酬亦難以提高必瘦站整體的服務質素. 難怪之前亦不時有必瘦站用高壓手法推銷的負面新聞, 真係辛苦D員工.(但作為股東就...)

另一個重要的數字是遞延收益, 這個數字是必瘦站已經跟客人簽了的服務合約, 以現金/信用卡/分期付款等形式收取. 實際上必瘦站已經袋袋平安(分期的款項是客人跟銀行的事), 只是會計上必須要提供服務才可確認收益. 另外如果客人於合約到期後仍未使用服務, 該筆款項亦會被視作收益. 就上年年報的數據顯示有2.1億的收益是來自客人買了套票而沒用.但今次中報沒有披露, 個人希望是愈少愈好.今期中報顯示這個遞延收益有2億, 意味今個財年下半年也差不到哪裡.

另外, 於二零一七年九月三十日, 中國及澳門會員人數增加至217000人, 同期中國及澳門地區的銷售額則上升6.3%至約151,300,000港元。而且香港零售市道明顯好轉, 香港地區的銷售額上升11.5%至約260,900,000港元, 集團亦於荃灣開設第三間分店, 料可受惠於零售市道復甦, 為集團帶來持續增長.

每股盈利7.6港仙, ,再次盡派盈利. 以執筆收市價1.19計, 有6.4厘.
大股東歐陽醫生有約7成貨, 單單股息已有5千萬收入. 相信他會繼續維持100%派息的政策.

集團有2.2億現金, 相當於每股0.2元, 無負債, 是相當安全的公司.

但公司亦不是全無風險. 一個行業好賺自然會出現競爭者.
Dr.Reborn(2138)和Neo Derm都是其競爭對手, 其中Dr. Reborn以醫生作招來, 主打醫學美容,
亦有銷售美容產品, 是行業龍頭. 今期業績亦相當不錯. (只是那份報告全部以元作單位, 看得我十分辛苦=.=). 但公司被David Webb 列作不能買入的50港股之一, 派息比率亦較低, 暫列作觀察名單.

必瘦站是我組合內第三重倉, 貢獻組合超過一半的回報.
我會繼續持有, 跟歐陽醫生搵食.



11/24/2017

互太紡織 — Holy Crab的中期業績

互太紡織是我組合內第二重倉, 亦是暫時蝕得最甘的一隻. 很好的體會了什麼叫賺息蝕價.
當初買入是因為見某法國Blogger吹捧(當然我相信他也是其中一名蟹民).
第一次買入是2016年1月7日@11.78, 那時剛出了15/16年的中報, 收入平穩, 亦維持中期息0.4.
買入亦是因為相信它有能力維持每年每股0.8的派息.
直至17年的中期業績, 宣佈減派息至0.3, 相信那時亦是互太由盛轉衰的轉捩點. 


最新的中期業績, 營業額30.08億, 按年跌0.62%, 純利3.86億元, 按年跌15.33%.
每股盈利0.27, 派0.265.
算是符合我的預期, 約扣除5400萬的越南廠房之固定開支, 和約3千萬的賠償撥備, 
實際純利跟上年同期應該差不多.

截至2017年9月30日止六個月,本集團收 入減少0.6%至3,008.3百萬港元(2016年: 3,026.9百 萬 港 元)。 受 運 動 服 飾 銷 售 及 中國國內市場增長驅動,六個月銷量增 長4.3%至82.3百 萬 磅(2016年:78.9百 萬 磅)。由於銷售組合變動,本集團之平均 售價下降4.9%至每磅36.5港元(2016年: 每磅38.4港元)。

事實上, 因為是安踏的新訂單, 集團的銷量有增長, 預期安踏的訂單有望持續上升.
uniqlo的生意唔差, 美國的零售業我沒有看法, 至少應該可以維持現在的訂單量吧.
所以, 最差的情況也就如此.

下半年越南廠房重新運作, 下半年的業績應該不會太難看.
若回復至2017下半年的水平, 有5.21億, 全年就9.07億.
若下半年純利跟2017年上半年(最壞情況), 有4.55億, 全年就8.41億.

以8.41億計算, 2018EPS 0.58, 預期全年派息0.53.
以今日收市價7.77價, 息率有6.8厘
我會選擇繼續持有

11/15/2017

我的投資方法

第一次投資"失敗"應該是2015大時代用7.5的高價買了建行.
原因主要有二:
1. 派息穩定
2. 大到不能倒
當然後來它的股價就一直插插插, 到了4.5那些位置才停了下來.

想不到建行也會跌得那麼厲害, 果然是我太年輕了.
那時新聞又吹噓中國經濟硬著陸XXX之類(當然也是有可能),
我也想不到什麼理由它會升回7元的水平, 畢竟內銀高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

但我抱著鬥長命的心態, 心想:每年收3毫子息, 25年後就回本了.
25年後我可能還未退休呢.

事實上我抱著儲資產的心態一直在低位吸納建行.
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重上7元, 也許永遠不會.
但我5元買比7.5元買, 息率更高, 平均成本拉了下來, 回本期也可以縮短.

現在建行雖然還沒到7.5的水平, 但因為股息和溝貨, 回報有三成多.

另一個是朋友的例子
由大學開始, 他無腦地儲HSBC, 有錢就買一手, 每次派息都選擇以股代息.
早一陣子HSBC還是在5X附近時, 我問他心情如何.
他說:我收息ja嘛, 股價升跌同我無關係架(他那時平均成本大概在7X-8X之間)
最近他終於抵受不住誘惑把持股全數賣掉, 我估計獲利有6位數字.
至於原因, 我諗跟我和他說的一句話有關係:咁如果匯豐真係執左呢?
所以他把資金轉移到一籃子的收息股, 亦同時開始月供股票.

漸漸地, 我相信長線投資很難輸,
於是, 我投資也以長線投資, 儲資產收息為主軸, 偶爾小注買些投機股.

是日, 恆指大跌, 再溝互太紡織, 它已成為我組合內最重倉的股票.
保守估計今年每股派息0.5, 以買入價7.81計, 息率有6厘多.
而且下半年訂單有望回升, uniqlo生意唔錯, 加上環球經濟似乎有所改善,
希望互太生生性性.



11/12/2017

華能國際第三季業績看法(已更新15/11/2017)

華能國際電力股份(00902.HK) 公布9月止首三季度業績,按中國會計準則,實現營業收入1110.74億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10.8%。錄得純利28.6億元,倒退74.3%,每股收益19分。
單計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96.41億元,增加9.8%。純利20.73億元,倒退38.2%,每股收益14分。
 也就是說單計第三季, 每股已賺14分, 而上半年合共只賺5分, 大增3倍.

但細看業績報告,

























Q3的20億純利中, 有13億來自投資收益, 而上年同期只有4.27億, 足足增加了10億.

業績報告沒有明說是什麼投資,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

另外值得留意的地方是財務費用由21.8億變成24億.

而且在10月份也發行了40億人民幣的超短期融資卷, 年利息4.1厘,

中央現在主張去槓桿, 維持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 該財務費用可能會愈來愈高.

若撇除10億的投資收益, 每股只賺6.6分, 與每股14分有很大出入.

現在唯有待2018加電價的消息出爐以及期望發電量增幅超預期.

淺談內地火電的困境(已更新)

做一題數學題:

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与煤价联动计算公式




詳細的計算方法於:
http://www.cctd.com.cn/show-466-162714-1.html

而根據國家發改委網站公佈的全國電煤價格指數:



















*紅字於為預測數字

A = 68.47 = 512.87 - 444.4
C△ = 30 + (68.47  - 60 ) * 0.9 = 37.623
P△ = 37.623 / 5000 * 7000 * 315 / 10000 = 1.66分/千瓦時

所以2018年應在2014年基準電價的標準上加1.66分/千瓦時. 實際上, 在2015年發改委曾下調電價共3分/千瓦時, 換言之, 2018電價會在邊際上增加4.66分/千瓦時.
考慮到2017年7月時發改委曾經下調發電企業徵費, 不知屆時會否納入計算, 但保守一點估算, 電價上升幅度平均應達2.66 - 3.66分/千瓦時.

以中國最大燃煤發電公司華能國際為例, 於2017 1H, 售電量1761.21億千瓦時, 燃料成本440億.
淨利潤3.4億人民幣, 若電價上升3分/千瓦時, 淨利潤將增加53億.(2016年淨利潤76億). 
每股盈利0.37(2016 EPS 0.41RMB),  與2016年相距不遠.

而事實上, 華能國際的售電量同比上升超過3成, 屆時將更加「食正」加價的效果. 
於是已先買一注@5.47博下來年業績超預期.

11/08/2017

閱文新股熱

一隻閱文新股引爆IPO熱潮.
騰訊親生仔(擁有52.66%股權), 香港首隻content股, 而且是一隻有盈利的科網股. 
對比眾安, 眾安招股價59.7, 曾一度高見93元, 現在亦企穩70多元的水平.

 那麼, 閱文又會如何?
 先看看招股書



2017 1H盈利2.13億人民幣. 對比已發行股數9億股, 每股盈利0.237RMB.

簡單將1H*2當全年盈利, 2017 epected eps = 0.473RMB, 相當於0.56HKD.

以發行價55元計算, PE已經過百了.

那麼閱文的增長能否支撐其估值?

閱文上半年有8成半收入來自在線閱讀, 有8%來自版權營運.

而公司目標將版權營運收入提升至跟在線閱讀一樣, 即50:50.

以2017火熱的擇天記為例



每集授權費高達900萬, 56集就是5億了.

長遠來看, 閱文貴為中國最大的在線閱讀平台, 將來應該有更多珍貴的IP出現, 一套都億億聲.

而IT界一直都是The winner takes all.

可見將來, 閱文的壟斷的地位將難以動搖, 在線閱讀將會是一隻生金蛋的龜.

加上IP的變現能力, 我個人十分看好其前景.

但股票市場從來的是只爭朝夕的地方,尤其最近市況甚旺, 估值由昂貴變得更昂貴.

所以, 我打算只做一兩日老闆就算.(利申: 孖左45手中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