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的情況一直令人憂慮, 基本上都沒心情處理投資事務.
而下半年都是佛系持股, 基本上沒什麼交易.
但不少持股最近都公佈了中期業績, 現在略為談談持股的近況來刷刷存在感.
港股方面:
必瘦站(1830)
持股中最重倉的個股, 基本上除了於4月初加注後就一直沒動.
最新的業績令人滿意, 收入利潤雙升. 而來自中國的收入增長較香港收入增長為高,
對比上一次中期業績, 來自中國的收入只是持平而已,
反映今年集團在中國大陸的業務正在加速擴張.
在香港如此的經營環境下, 仍能保持增長實在難能可貴, 甚至有點難以置信.
但集團的經營現金流亦同步增長, 帳戶上現金亦由3.4億上升至4.6億,
看不出有造假的可能.
唯一令人垢病的地方在於違反慷慨派息的作風, 不派中期息.
管理層說明原因在於為潛在收購作準備, 作為小股東, 對此只能相信管理層的眼光.
集團的ROE高達40%, 賺錢能力直逼世上最賺錢的公司---蘋果, 值得長期持有.
短期股價像過山車一樣波動, 無視掉就好😂
中國電力(2380)
自中期業績出現後, 就一直下跌, 但業績其實不算特別差.
仍然維持個人預期悲觀情況下EPS 0.2 RMB, 特別是煤價持續下跌中,
而且發電量因為新建機組投產而上升, 我會繼續持有直到末期業績後,
到時再看看會否是市場過度悲觀還是我過份樂觀.
領展(0823)
受近日示威活動影響, 由高位接近100元一直下跌到現在不足80元.
但領展的資產質素優良, 具抗跌力.
即使旺區的生意受影響, 相信部分人仍會留在屋邨附近的商場/食肆消費,
對領展的打擊應比其他收租股要細.
公司2025願景是力求資產組合價值每年均能取得高個位數複合增長率,
在全球量寬的背景下, 我仍傾向保留一定倉位的REITS對沖無樓渣手的風險.
中國燃氣(0384)
總收入雖然減少, 但主要是因為賺不了錢的液化石油氣銷售,
盈利的三大支柱, 接駁服務,管道燃氣銷售和增值服務仍保持良好增長,
公司最新授股權計劃的行使條件是在2022年達到除稅後淨利潤HKD 140億, 或
在2023年達到除稅後淨利潤HKD 150億.
以2019年賺82億算, CAGR為17左右%, 現價似乎是一個合理的水平.
AEON(0900)
沒什麼好說的, 雖然知道消費市道差對於它的影響很大,
但要走的話應該早於中期業績前就應該走了,
因為經濟下行, 減值準備上升都是可預期的事.
既然選擇不去time the market, 就唯有硬食接下來的下跌.
不過我仍然對它維持每股派0.44有信心.
美股方面:
AAPL
蘋果沒有令我失望, 現時最大風險應是中美貿易戰.
但長遠我仍看好它在mobile computing/consumer electronic的表現.
BABA
沒有仔細研究, 買入原因主要是因為雙11臨近加上回到港股上市,
但想不到上市初期的升幅還不錯, 後悔沒有抽返手
其實現時中國經濟下滑, 國家推出減稅措施刺激消費, 阿里應是受惠股.
而且阿里雲現時在中國的市佔第一, 若騰訊跟阿里二選一的話, 應該選阿里吧?
現時組合仍維持8成持倉, 當中接近9成都係港股.
接下來應該將投資的重心慢慢遷移到美股, 將港股佔比減少.
另外, 年頭說了想學習債券的投資但一直沒有實行,
可能都係時侯的起心肝去看看相關資料, 或者索性抄領展個債券倉就算😂
google analytic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國燃氣.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國燃氣. Show all posts
12/05/2019
1/02/2019
2018年結與2019年展望
計及已經除淨但仍未到手的必瘦站股息, 組合比年初上升4.65%
恆指於2017/12/31時於29919, 現收於25845, 下跌4074點或13.6%
組合回報比大市好, 主要因為組合重倉必瘦站及AEON的理想回報.
Aeon(900):
其實倉位早於2017年已經建立, 今年一直沒有加倉,
原因是年頭希望加重增長股的比重, 結果多手於410買了騰迅.
必瘦站(1830):
最後一次加倉是1.06時, 及後於2.1又減持了加注的部分,
因為市況轉弱, 不想將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上.
領展(823):
今年第一次建倉, 買入後曾經跌過落62, 那時市場在加息的陰霾影響下,
對領展這類REITS很有戒心. 所以買入時機不算十分好,
但我看中的是領展積極的管理作風, 東九龍的商業物業和內地商場的增長潛力.
起碼在東九龍物業開始貢獻收入前, 我都不會沽出.
中國電力(2380):
事後看來, 買入內地的公用事業無疑是為國捐軀.
在內地煤價大升而電費不能加的情況下, 2018的來水又奇差,
算是倒了個大霉. 但現價連1.82的供股價都不及, 估值已經見底.
而且近來煤價有下跌的跡象. 加上2019年的來水若回復正常,
下年的表現仍然值得期待.
建行(939):
又是收息股, 2018年沒加倉, 反而後悔上到9.39時沒減持,
那時的yield只有不到4厘, 明顯是個錯誤.
中國燃氣(384):
很穩健的內地公用股, 雖然買入內地的公用事業無疑是為國捐軀,
但天然氣算是國策扶持的能源品種, 而且增長前景確定.
31.6有點買貴了, 但幾年後看應該還可以
融創(1918):
本博沒有提及的一隻股票, 因為都是朋友推介所以買入.
內地房地產泡沫十分明顯, 但中央應該想盡一切辦法防止.
融創主力一線城市, 在人口持續流入的情況下,
我認為它的情況會比其他內房好, 而且土儲足夠, 估值便宜,
小注買入.
ASM(522):
其實Q3後已減持了一半, 想不到後工序設備的強勁升幅都未夠cover稅收, 有點失望.
公司年報說半導體行業正進入一個大週期, 保留小注看看情況發展.
明輝國際(3828):
David Webb的持股之一, 做酒店用品供應(洗頭水, 沐浴露之類),
有很多現金, 沒負債, 跟股壇長毛買少少.
AAPL:
年頭已決定買美股, 但隻隻估值都勁貴, 所以跟股神買隻估值比較平的AAPL.
買入後升過230, 現在又跌返157, 我諗股神應該會加注?
本人是iPhone用家, 愈來愈覺得iPhone現在是奢侈品,
論性價比, Iphone當然不及一眾國產手機, 但奢侈品從來不是講性價比的.
而且AAPL的service sector愈做愈好, 估值便宜, 睇股神頭再決定是否加注.
另外不在組合中亦沽出了互太(1382)/龍記(255)/精熙國際(2788)/騰訊(700)
回顧2018年, 幾乎可以說買入任何增長股都是蝕本收場,
由年頭大行個個睇好經濟到現在個個睇淡
由年頭講消費升級到現在講消費降級
由年頭講加息, 現在可能好快減息,
可見市場風向轉變之快.
但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 仍有股票可以逆流而上,
可見任何時候, 揀股仍是最重要的一環.
展望2019年, 我認為美國經濟雖然增長放緩, 但仍未至於進入衰退.
市場講息率倒掛, 但要知道歷史上即使出現倒掛, 衰退仍要6-24個月時間才到來.
現在仍在加息的途中, 所以我認為美國經濟在來年仍未至於衰退.
而且現在整體港股估值不高, 壞消息已經出了很多.
接下來要擔心的, 不是估值的下修, 而是經濟面下行引起盈利的下修.
情況就如2000-2003年一樣, 恆指的PE/Yield都處於估值的低處,
只是經濟面的下行令恆指逐級下跌.
至於個人的持股, 我可能會看情況減持, 但核心持倉就不會減.
因為即使預期將有個大調整或熊市, 有人選擇趁高沽然後低位再買入.
但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什麼位置再買入, 對我而言這個問題實在有點不好判斷.
而另一個考慮點就是下跌的時間.
譬如說一個資產每年派息6%, 預期未來5年股價下跌3成, 持股5年,
其實單靠股息收入已經cover到股價下跌的損失.
我個人持有的建行, AEON等, 成本已經不高, 計及股息就更低.
若大市回到18000點, 不過是3成的調整, 那麼等於將2017, 2018的盈利都還返去.
但我仍然有股息收入. 若干年後股市再上, 可謂連本帶利一次過歸還.
所以索性佛系地持有一堆收息股, 反正跌市時有股息收入, 坐得比較舒服.
恆指於2017/12/31時於29919, 現收於25845, 下跌4074點或13.6%
組合回報比大市好, 主要因為組合重倉必瘦站及AEON的理想回報.
Aeon(900):
其實倉位早於2017年已經建立, 今年一直沒有加倉,
原因是年頭希望加重增長股的比重, 結果多手於410買了騰迅.
必瘦站(1830):
最後一次加倉是1.06時, 及後於2.1又減持了加注的部分,
因為市況轉弱, 不想將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上.
領展(823):
今年第一次建倉, 買入後曾經跌過落62, 那時市場在加息的陰霾影響下,
對領展這類REITS很有戒心. 所以買入時機不算十分好,
但我看中的是領展積極的管理作風, 東九龍的商業物業和內地商場的增長潛力.
起碼在東九龍物業開始貢獻收入前, 我都不會沽出.
中國電力(2380):
事後看來, 買入內地的公用事業無疑是為國捐軀.
在內地煤價大升而電費不能加的情況下, 2018的來水又奇差,
算是倒了個大霉. 但現價連1.82的供股價都不及, 估值已經見底.
而且近來煤價有下跌的跡象. 加上2019年的來水若回復正常,
下年的表現仍然值得期待.
建行(939):
又是收息股, 2018年沒加倉, 反而後悔上到9.39時沒減持,
那時的yield只有不到4厘, 明顯是個錯誤.
中國燃氣(384):
很穩健的內地公用股, 雖然買入內地的公用事業無疑是為國捐軀,
但天然氣算是國策扶持的能源品種, 而且增長前景確定.
31.6有點買貴了, 但幾年後看應該還可以
融創(1918):
本博沒有提及的一隻股票, 因為都是朋友推介所以買入.
內地房地產泡沫十分明顯, 但中央應該想盡一切辦法防止.
融創主力一線城市, 在人口持續流入的情況下,
我認為它的情況會比其他內房好, 而且土儲足夠, 估值便宜,
小注買入.
ASM(522):
其實Q3後已減持了一半, 想不到後工序設備的強勁升幅都未夠cover稅收, 有點失望.
公司年報說半導體行業正進入一個大週期, 保留小注看看情況發展.
明輝國際(3828):
David Webb的持股之一, 做酒店用品供應(洗頭水, 沐浴露之類),
有很多現金, 沒負債, 跟股壇長毛買少少.
AAPL:
年頭已決定買美股, 但隻隻估值都勁貴, 所以跟股神買隻估值比較平的AAPL.
買入後升過230, 現在又跌返157, 我諗股神應該會加注?
本人是iPhone用家, 愈來愈覺得iPhone現在是奢侈品,
論性價比, Iphone當然不及一眾國產手機, 但奢侈品從來不是講性價比的.
而且AAPL的service sector愈做愈好, 估值便宜, 睇股神頭再決定是否加注.
另外不在組合中亦沽出了互太(1382)/龍記(255)/精熙國際(2788)/騰訊(700)
回顧2018年, 幾乎可以說買入任何增長股都是蝕本收場,
由年頭大行個個睇好經濟到現在個個睇淡
由年頭講消費升級到現在講消費降級
由年頭講加息, 現在可能好快減息,
可見市場風向轉變之快.
但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 仍有股票可以逆流而上,
可見任何時候, 揀股仍是最重要的一環.
展望2019年, 我認為美國經濟雖然增長放緩, 但仍未至於進入衰退.
市場講息率倒掛, 但要知道歷史上即使出現倒掛, 衰退仍要6-24個月時間才到來.
現在仍在加息的途中, 所以我認為美國經濟在來年仍未至於衰退.
而且現在整體港股估值不高, 壞消息已經出了很多.
接下來要擔心的, 不是估值的下修, 而是經濟面下行引起盈利的下修.
情況就如2000-2003年一樣, 恆指的PE/Yield都處於估值的低處,
只是經濟面的下行令恆指逐級下跌.
至於個人的持股, 我可能會看情況減持, 但核心持倉就不會減.
因為即使預期將有個大調整或熊市, 有人選擇趁高沽然後低位再買入.
但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什麼位置再買入, 對我而言這個問題實在有點不好判斷.
而另一個考慮點就是下跌的時間.
譬如說一個資產每年派息6%, 預期未來5年股價下跌3成, 持股5年,
其實單靠股息收入已經cover到股價下跌的損失.
我個人持有的建行, AEON等, 成本已經不高, 計及股息就更低.
若大市回到18000點, 不過是3成的調整, 那麼等於將2017, 2018的盈利都還返去.
但我仍然有股息收入. 若干年後股市再上, 可謂連本帶利一次過歸還.
所以索性佛系地持有一堆收息股, 反正跌市時有股息收入, 坐得比較舒服.
11/29/2018
談中國燃氣(384)的中期業績
先說中國燃氣,
first line 288.8億, 增長38.34%
毛利65億, 增長18.8%
毛利增長不及收入增長, 反映毛利率下降
拆開向業務分部看
管道接駁: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把工程設計, 建設及施工獨立分了出來.
其於2017年中期業績時是合併在燃氣接駁分類下面.
驟眼看今年燃氣接駁的經營溢利率是下降了,
但若合併工程設計那邊一起看其實沒有問題.
燃氣銷售:
而管道燃氣的收入增長超出我之前預期(可重溫舊作)
但最後的經營溢利就有點失望.
2017年的經營利潤率為10.89%, 2017 1H為14.2, 今年1H為12.5%
相信全年的經營利潤率應可維持於10.89%的水平
LPG銷售:
值得留意的是在收入大升的情況下, 經營性溢利大跌7成.
但若扣除匯兌損益等非經營性因素的影響,
核心經營性溢利為264,362,000港元(2017 : 282,247,000港元),同比減少6.3%
基於最新的業績, 我對今年全年的盈測作了修改:
基本上經營利潤應可維持於100億之上, 增長預測仍處於18-23%的區間之間.
全年每股盈利預測約1.44
至於市場願意為這1.4左右的盈利付上多大的溢價, 我就不知道.
但此股的增長前景確定, 與國家發展清潔能源的政策相符,
我會繼續持有.
first line 288.8億, 增長38.34%
毛利65億, 增長18.8%
毛利增長不及收入增長, 反映毛利率下降
拆開向業務分部看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把工程設計, 建設及施工獨立分了出來.
其於2017年中期業績時是合併在燃氣接駁分類下面.
驟眼看今年燃氣接駁的經營溢利率是下降了,
但若合併工程設計那邊一起看其實沒有問題.
燃氣銷售:
而管道燃氣的收入增長超出我之前預期(可重溫舊作)
但最後的經營溢利就有點失望.
2017年的經營利潤率為10.89%, 2017 1H為14.2, 今年1H為12.5%
LPG銷售:
值得留意的是在收入大升的情況下, 經營性溢利大跌7成.
但若扣除匯兌損益等非經營性因素的影響,
核心經營性溢利為264,362,000港元(2017 : 282,247,000港元),同比減少6.3%
基於最新的業績, 我對今年全年的盈測作了修改:
基本上經營利潤應可維持於100億之上, 增長預測仍處於18-23%的區間之間.
全年每股盈利預測約1.44
至於市場願意為這1.4左右的盈利付上多大的溢價, 我就不知道.
但此股的增長前景確定, 與國家發展清潔能源的政策相符,
我會繼續持有.
9/07/2018
再談中國燃氣(384)
最近市況跌跌不休, 儘量減少操作以免做多錯多.
反而多點時間重新審視一下自己持股.
以中國燃氣為例
2017財年收入528億(+65%), 稅前溢利86億( +45.8%), 股東應佔溢利60.95億(+47%).
是近幾年增速最快的一年.
中國燃氣的收入來源主要是:
(i) 管道天然氣銷售;
(ii) 燃氣接駁;
(iii) 液化石油氣銷售;
(iv) 增值服務;及
(v) 中裕燃氣

其中燃氣接駁業務是利潤率最高(42%)而且整體利潤佔比亦是最高(54%).
而2017年業績大爆發是因為2017年起國家實行了鄉鎮「氣代煤」計劃.
於本財年就完成了114.9萬鄉鎮家庭用戶的燃氣管道接駁,
佔全年新接駁居民用戶數395.6萬戶近3成.
但燃氣接駁是一次性服務, 需要留意該業務的增長可持續多久.
而這問題大概可從管理層的展望略知一二
2017年全年新接駁居民用戶數395.6萬, 往後兩年仍會有17%增長.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增值服務這塊,
增值服務據是指燃氣相關的銷售服務,
如燃寶壁掛爐、廚房燃氣具、燃氣綜合保險、波紋管、報警器等.
於2017財年貢獻了7.7億的利潤, 而且毛利率高達26%.
管理層預期這塊往後幾年都有40-50%的毛利增長.
接下來最重要的是估值, 畢竟再好的公司, 若估值過高, 恐怕亦無法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報酬

若假設毛利率不變, 根據管理層指引,
2018財年稅前利潤應至少有100億(沒有計算中裕燃氣的盈利).
至於往後數年, 淨利潤的增長應維持於18~23%左右.
這是根據管理層的業績指引再上自己一些粗淺的計算得出來,
另外, 於2018年6月22日發來一則通告:
行使價是多少等等仍要待進一步消息,
但若以這份意向來看, 要達到2022年扣減少數股東權益後除稅淨利潤達120億,
即CAGR要達15%,
雖然我覺得實際上增長應該會再多一點點, 但目標定得保守一點亦無可厚非.
至少可說明這是一間持續穩定增長的內地公用股.
至於風險, 大概仍是國策吧.
中國燃氣算是產業的中下游位置, 上游供氣市場由中國三桶油壟斷,
中國燃氣負責管道建設, 分銷, 從中賺取差價.
跟內地電力市場一樣, 燃氣的價格不是市場決定, 而是政府決定.
現在的定價機制是准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定價, 印象中約8%.
所以有一天, 上游加價, 下游又要降天然氣使用成本, 國家有可能又要找中游開刀,
像國家最近降了電網企業的收費一樣.
近日股價接連下跌, 現價計PE<20, PEG約等於1, 算是合理價.
但我早於31.6元買入, 現價自然比我買入價更加「合理」
我不知道將來會否有一個更「合理」的價出現,
但同樣的增長, 似乎現在市場只願意付更少的溢價.
穩陣起見, 除非PEG<0.66才考慮加注, 現在還是少做少錯.
反而多點時間重新審視一下自己持股.
以中國燃氣為例
2017財年收入528億(+65%), 稅前溢利86億( +45.8%), 股東應佔溢利60.95億(+47%).
是近幾年增速最快的一年.
中國燃氣的收入來源主要是:
(i) 管道天然氣銷售;
(ii) 燃氣接駁;
(iii) 液化石油氣銷售;
(iv) 增值服務;及
(v) 中裕燃氣

其中燃氣接駁業務是利潤率最高(42%)而且整體利潤佔比亦是最高(54%).
而2017年業績大爆發是因為2017年起國家實行了鄉鎮「氣代煤」計劃.
於本財年就完成了114.9萬鄉鎮家庭用戶的燃氣管道接駁,
佔全年新接駁居民用戶數395.6萬戶近3成.
但燃氣接駁是一次性服務, 需要留意該業務的增長可持續多久.
而這問題大概可從管理層的展望略知一二
![]() |
資料來源:http://hk.chinagasholdings.com.hk/Private/NewsImgs/0546ddb2d1a81f182d35.pdf |
2017年全年新接駁居民用戶數395.6萬, 往後兩年仍會有17%增長.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增值服務這塊,
增值服務據是指燃氣相關的銷售服務,
如燃寶壁掛爐、廚房燃氣具、燃氣綜合保險、波紋管、報警器等.
於2017財年貢獻了7.7億的利潤, 而且毛利率高達26%.
管理層預期這塊往後幾年都有40-50%的毛利增長.
接下來最重要的是估值, 畢竟再好的公司, 若估值過高, 恐怕亦無法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報酬

若假設毛利率不變, 根據管理層指引,
2018財年稅前利潤應至少有100億(沒有計算中裕燃氣的盈利).
至於往後數年, 淨利潤的增長應維持於18~23%左右.
這是根據管理層的業績指引再上自己一些粗淺的計算得出來,
另外, 於2018年6月22日發來一則通告:
董事會現時的意向為:截至今日, 仍然沒有最新購股權計劃的資料, 意向是否落實,
(i) 倘若計劃授權限額獲更新,根據計劃授權限額所授出的新的購股權將可於達成下列任何一 項條件(以及董事會認為適當的其他條件)後行使:
(a) 根據本公司經審核綜合財務報表,本集團截至二零二二年三月三十一日止財政年度 或較早的財政年度之經審核之扣減少數股東權益後除稅淨利潤(在扣除購股權費用 前)達港幣120億元或以上;或
(b) 倘若未能達到上述行使條件,如根據本公司經審核綜合財務報表,本集團截至二零 二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止財政年度之經審核之扣減少數股東權益後除稅淨利潤(在扣除 購股權費用前)達港幣130億元或以上,則新的購股權仍然可以行使;及
(ii) 如上述無一項條件能達成,則新的購股權將失效。
行使價是多少等等仍要待進一步消息,
但若以這份意向來看, 要達到2022年扣減少數股東權益後除稅淨利潤達120億,
即CAGR要達15%,
雖然我覺得實際上增長應該會再多一點點, 但目標定得保守一點亦無可厚非.
至少可說明這是一間持續穩定增長的內地公用股.
至於風險, 大概仍是國策吧.
中國燃氣算是產業的中下游位置, 上游供氣市場由中國三桶油壟斷,
中國燃氣負責管道建設, 分銷, 從中賺取差價.
跟內地電力市場一樣, 燃氣的價格不是市場決定, 而是政府決定.
現在的定價機制是准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定價, 印象中約8%.
所以有一天, 上游加價, 下游又要降天然氣使用成本, 國家有可能又要找中游開刀,
像國家最近降了電網企業的收費一樣.
近日股價接連下跌, 現價計PE<20, PEG約等於1, 算是合理價.
但我早於31.6元買入, 現價自然比我買入價更加「合理」
我不知道將來會否有一個更「合理」的價出現,
但同樣的增長, 似乎現在市場只願意付更少的溢價.
穩陣起見, 除非PEG<0.66才考慮加注, 現在還是少做少錯.
5/25/2018
組合最新操作---加碼中國電力(2380)及買入中國燃氣(384)
早一陣子因為沽出了互太,組合的現金水平一度高達三成。
所以為組合增持了一些股票。
首先是中國電力。
早前一直有跟進內電的情況,感覺2018年內電的情況會有所改善。
而902的首季季績亦印證了我的想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8/0424/LTN201804241230_C.pdf
收入上升15%, 而淨利潤上升99%.
當中沒有什麼一次性收益或其他古怪的財技,
單單就是結算電價上升4.33%, 和售電量上升8.64%.
今年經營收入432.5億, 上年375.8億.
今年經營成本409.2億, 上年361.3億.
今年經營利潤23.3億, 上年14.5億.
扣除稅項後淨利潤上升9成,可見經營槓桿之大。
基本上火電佔組合內的倉位不太重,仍有加倉空間。
就選了最落後的中國電力加注。
至於中國燃氣,上年年尾以23.95出售,
現時回看,當然是個錯誤。
於是以31.6追回。
先看看中期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1218/LTN20171218396_C.pdf
期間溢利由19.6億上升至37.2億, 多賺17.6億, 利潤上升接近90%.
若拆開各業務分部看:
可見增長最厲害的是燃氣接駁服務,
16年賺了13.4億, 17年賺了24.5億, 足足多賺了11億.
那麼為什麼接駁的收入上升得那麼厲害?
可見2017多了一個煤代氣的項目, 約佔總接駁用戶數的3成.
可是這個增長是不是可以持續? 可以持續多久?
我在公司的官網找到以下資料:
http://hk.chinagasholdings.com.hk/Private/NewsImgs/5951775af55f67eb371c.pdf
可見未來兩年384的增長是十分確定的.
我個人預期今年每股盈利1.2~1.3HKD
公司於6月下旬出業績, 業績前先入一注看看業績如何.
所以為組合增持了一些股票。
首先是中國電力。
早前一直有跟進內電的情況,感覺2018年內電的情況會有所改善。
而902的首季季績亦印證了我的想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8/0424/LTN201804241230_C.pdf
收入上升15%, 而淨利潤上升99%.
當中沒有什麼一次性收益或其他古怪的財技,
單單就是結算電價上升4.33%, 和售電量上升8.64%.
今年經營收入432.5億, 上年375.8億.
今年經營成本409.2億, 上年361.3億.
今年經營利潤23.3億, 上年14.5億.
扣除稅項後淨利潤上升9成,可見經營槓桿之大。
基本上火電佔組合內的倉位不太重,仍有加倉空間。
就選了最落後的中國電力加注。
至於中國燃氣,上年年尾以23.95出售,
現時回看,當然是個錯誤。
於是以31.6追回。
先看看中期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1218/LTN20171218396_C.pdf
期間溢利由19.6億上升至37.2億, 多賺17.6億, 利潤上升接近90%.
若拆開各業務分部看:
可見增長最厲害的是燃氣接駁服務,
16年賺了13.4億, 17年賺了24.5億, 足足多賺了11億.
那麼為什麼接駁的收入上升得那麼厲害?
可見2017多了一個煤代氣的項目, 約佔總接駁用戶數的3成.
可是這個增長是不是可以持續? 可以持續多久?
我在公司的官網找到以下資料:
http://hk.chinagasholdings.com.hk/Private/NewsImgs/5951775af55f67eb371c.pdf
可見未來兩年384的增長是十分確定的.
我個人預期今年每股盈利1.2~1.3HKD
公司於6月下旬出業績, 業績前先入一注看看業績如何.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