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nalytics

2/04/2022

Buy and Hold?從6000億走到3萬億之路

因為新年假期的原因, 加上有太多持股公佈業績, 所以一直沒有寫blog更新.
既然已經遲左咁多, 這次索性談談個人持有蘋果的經驗.

由2019年買入到現在, 在blog內都算有一個頗完整的記錄.
而最近一次加注就在2021/4/29@135(2021半年結).
雖然說是buy and hold, 但過程不是一帆風順, 絕不是合上眼等收成.
譬如2018年公司股價大跌, 由最高230下跌至最低160左右(1拆4前), 下跌超過三成.
最要命的不是股價下跌, 而是財報上數字的確變得愈來愈難看.
就在2019年, 公司歷史上首次下調了來年的業績指引.
而在FY19 Q1的財報亦看到中國區的銷售大跌27%.
市場自然不放過AAPL, 來一個逆向戴維斯雙擊.
再看看當時新聞, 不難發現以華為為首的一眾新興中國品牌手機正在蠶食iPhone的市佔率.

以當時的角度看, 加劇的競爭, 手機市場的飽和, 缺乏創新等, 
14倍的PE也算是一個合理的估計?
即使是最bullish的分析師, 也不會在當時喊出蘋果的合理價是3萬億市值吧?

個人的想法是: 
作為一名長期投資者, 更應該著眼於管理層, 公司所處的行業以及公司的文化.
估值其實很受市場氣氛影響, 譬如18年的蘋果PE只有13-14倍. 現在的蘋果可以30倍.
以蘋果為例, 當時面對華為在大中華區的競爭, iPhone在創新上亦沒有足夠支撐起溢價, 
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價, 而管理層亦確實執行了這個策略.

手機雖然是一個存量市場, 但亦是一個現代人的必需品.
而蘋果的產品也有跟市場上的對手造出差異化, 軟硬整合不是其他廠商有能力模仿.
蘋果亦有科技實力進軍其他電子消費品市場, 例如Home Pod進軍了智能家居.

而蘋果的文化是十分注重用戶體驗, 這點由Steve Jobs到Tim Cook也沒有改變.
這點相信在所有用過蘋果產品的人都會同意.

以上種種造就了蘋果這間公司如此與別不同。
所以當時選擇給它多點時間。
當然3萬億市值還是有運氣成分, 華為事件跟疫情都是預料之外的利好.
市場上無時無刻都充斥著各類新聞,有些無關重要,有些卻影響深遠;
有些利好也有一些利淡。
投資者只能夠根據當下掌握的資訊盡力作出判斷。
誠然,要是2018年已認定蘋果增長期已過,
轉而尋找更高收益的標的亦無不可,譬如Tesla。
但作為一個年輕的投資者,每月有流動資金補充,
亦沒必要以拋售的資金入市,只要以新增資金入場即可。
因為大部分人不是不懂invest,就是under invest
保持曝險更加重要,也就是Stay in the market.

說回今次FY22 Q1業績:
公司收入再創歷史新高來到123.9b, 同比增長11.2%
其中71.6b的收入來自iPhone, 同比增長9%
Services業務收入19.5b, 同比增長24%
盈利亦大升20%來到34.6b,每股盈利2.1

管理層沒有透露下一季的收入增長預測,只說會比Q1稍為降速。
保守估算,Q2-4乃淡季,收入較Q1少,以致較高的營運成本比率。
全年下來,FY22收入應該有7-10%增長,約390b ~ 400b.
盈利增長應該大於10%.
保守點算的話,今年的eps只增長10%,即6.2, forward PE約27倍。

展望未來
5G的換機潮應該在未來一兩年都會持續,
另外有傳蘋果今年會推出新一代iPhone SE以爭取中低階5G手機的市場。
再之後就到AR/VR headset, Apple Car,
雖然暫時對實際收入的影響未知,
但現時個人還是選擇相信管理層的能力。
估值的話,到走完5G換機潮再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