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nalytics

12/08/2017

漫步華爾街---讀後感

臨近年尾, 自從買入內電股坐艇後一直沒什麼更新.
股市回調了一千多點, 暫時接兵不動, 靜侯2017個人成績的年結.
這段時間, 離遠一點股市, 看看書, 增值自己.


漫步華爾街應該是投資工具書的經典, 書中很多章節都很有意思, 亦帶來不少反思.

關於股災:
17世紀1630-1637 - 鬱金香狂熱
20世紀80年代 - 生物科技股泡沫
20世紀後期 - 日本房地產及股市泡沫
21世紀初1997-2000 - 科網股泡沫
2008 - 金融海嘯

多數泡沫, 要麼與某種新技術有關聯(生物科技股泡沫,科網股泡沫) , 要麼就是某種新的商業機會(鬱金香狂熱).而這些泡沫,似乎暗示著市場不是經常都是有效的。事實上,Michael Burry在金嘯海嘯就因為沽空了美國的房地產市場賺了一筆。

但書中指出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摒棄市場有效的假設。的確,市場在短期內可能會失效,但事實是,每次泡沫過後,市場都能自我修正,回歸真實價值,這正正反映了市場不會「長期」失效。

書中以Robert Schiller作例子。他是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在2000年-正值科網股高峰時出版了新書<<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準確預測了當時科網股的泡沫。有趣的是書中指出,同樣的模型,也指出1992的股市也「過度定價」。但在1992-2004年底,市場年均收益率在11%以上。

另一方面,大量觀察家早在廿一世紀前期已經警告美國房地產市場過熱,而市場在Michael Burry沽空之後,也等了兩年多才爆煲。

作者指出若存在任何系統性的方法能持續獲得風險調整後的超額收益,人們就會一窩蜂地利用這樣的方法,直至機會完全消失。

關於股票的內在價值:
股票評價的準則永遠只有一個:未來該股票為投資者帶來的現金流的折現。
但當中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1:隨機事件的影響
2:折現率的選擇
3:未來現金流的估計

沒有人有水晶球預知未來,股價的價值肯定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所以亦解釋了為什麼持續選對股票是那麼困難,基金經理不能,普通投資者也不能。
而書中亦比較了華爾街各共同基金的表現和大市的表現,結果發現隨著時間推進,愈來愈少的共同基金會跑贏大市。因為交易成本令回報被蠶食。

事實上,股神巴菲特亦是指數型基金的提倡者。早年巴菲特跟對沖基金經理Ted Seides作了一個為期十年的賭約,賭投資於標普500指數回報會高於對沖基金。由2008年1月1日開始,即使經歷了金融海嘯,標普500指數的回報高達85%,而Ted Seides的對沖基本在扣除交易成本後只有22%.

於執筆之日, 恆指收28639, 回調了一千多點。
而一眾大行相繼出報告看好2018年後市。
特朗普宣佈耶路撒冷為以色首都,得罪了整個穆斯林世界
北韓表示開戰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稅改方案獲國會通過。
中國PMI持續高於50榮枯線之上。
......

對於後市,沒有水晶球, 
32000?40000?25600?20000?我不知道。
但優秀的企業會會為我帶來盈利,不濟的企業會被指數剔走(如國泰)。
長遠下來,累積指數基金是累積了一班績效較好的企業。
公司有倒閉的風險,但指數基金不會。
所以我應該會係2018年開始月供指數基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