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近日公佈上半年業績, 但績後股價下落, 似乎市場對業績不太受落.
看看公告
期內三個分部的收入與毛利皆按年上升, 唯因為可換股債券負債部分之調整以至最後盈利輕微下降.
若撇除可換股債券的影響, 實際利潤是上升了9%.
拆開主要三個分部的業績分析:
可見集團於2017年上半年迎來一個大爆發, 後工序設備跟物料業務都錄得90至100%的盈利增長.
而對盈利貢獻最大的分部---後工序設備更佔了集團總體盈利的70%
後工序其實是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後期工序, 由前期切割, 光刻, 引線, 到後期的封裝.
當中ASM的Active alignment(AA機)更是當中帶領業績爆升的功臣.
眾所周知, Apple是公司其中一個客戶, 旗下的iPhone 7plus帶領了業界走向雙鏡頭的方向.
2017是iPhone面世十週年, 相信對集團業績貢獻不少.
能夠為APPLE打造鏡頭, 市場地位必定非同凡響.
相信國內一眾手機生產商, 若要生產手機鏡頭, ASM的AA機必然是其中首選.
據我所知, 舜宇光學是其中一個客戶
http://www.cashon-line.com/chi/Home/News?NewsID=NOW.880830&Lang=T
但事實上, 單從財務數字, 雖然集團上半年後工序的設備收入創下了紀錄,
但增速卻明顯變慢.
根據集團最新的業績指引,
第三季收入大概介乎6.5億至7億美元, 大概跟第二季相同.
過往幾年, Q2是集團的業績高峰, 因此保守一點預期下半年盈利與上半年持平.
可以推算2018每股盈利為6.92
若增長不強, 市場自然不會給予很高的PE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集團的可換股債券將於2019年3月到期,
因此流動負債端多了一筆二十多億的流動負債, 導致短期流動比率有所下降.
集團表示已預留資金應付, 相信問題不大.
個人對本季業績比較失望, 增長比我預期低,
來年的業績仍難預測, 不知道3D Sensing, 手機鏡頭等需求有多少可實際傳達到財務報表之上.
同樣是手機設備股, 舜宇光學的能見度和增長似乎更加明確.
現在先按兵不動, 多看些研報再作決定.
google analytics
7/27/2018
7/23/2018
7/19/2018
華能國際(902) VS 中國電力(2380)
先談一談中國電力上半年的售電量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8/0719/LTN20180719594_C.pdf
水電售電量同比下降的幅度沒有我想像中大.
要知道首季同比下降了~35%.
若撇除新收購的長洲水電, 同比下降~17%, 跌幅有所收窄.
五凌電力首季只賺了8千多萬
上年同期賺了3.46億
個人預測中期水電的利潤比去年同期大概少賺2-4億.
而火電因為用電需求上升, 我相信可以補足水電少賺的那部分.
另外長洲水電權益裝機容量630兆瓦, 約佔公司水力權益的15%.
今年上半年貢獻了約8%的售電量, 但注意長洲水電是於今年5月尾才交割,
比例上其實十分厲害, 下半年的表現值得期待.
最近股價一直尋底, 連1.82的供股價都穿埋.
於是以1.76再次增持, 公司好像說過供股後希望維持每股收益不變,
暫時看來不大可能, 但攤薄效應會少於25%, 而且公司還有其他清潔能源的資產和其發展權.
此外, 17年報曾提及普安火電廠預期於2018年完成, 現在完全沒有消息.
是建設中還是已經停建? 若然仍在建設中的話可以算是一個奇蹟.
因為國家去產能, 大部分火電建設都已經叫停了.
另一邊廂, 華能國際中期純利可能大升7倍.
http://www.aastocks.com/tc/stocks/news/aafn-news/NOW.884476/1
其實有留意華能每季公布的售電量數據亦有個大概.
簡單假設全年售電量=上半年售電量*2
1963.87*2 - 3713.99 = 213.75
照代返入去上面條式:
213.75/1000*188.08 = 40.2億.
半年就係20億了.
但其實若只賺多40億, 售電量升5~6%就可以了.
若下半年保持11%的增長, 盈利會上升80億.
很誇張嗎? 其實只是重回2016的水平.
當初二選一, 從2380和902中揀了2380, 又撞正湖南來水差, 可謂人算不如天算.
但火電的反轉趨勢明顯, 眼光算是不錯了, 只是操作上揀了錯股, 短期仍是蝕錢狀態.
最好的做法果然是揀多一兩隻平衡下風險,
現在內電已佔組合約一成多, 短期內不會再加注了.
反而最近因為人民幣貶值, 貿易戰等等負面消息下,
不少股票如建行, 騰訊, 內房都開始變得有吸引力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8/0719/LTN20180719594_C.pdf
水電售電量同比下降的幅度沒有我想像中大.
要知道首季同比下降了~35%.
若撇除新收購的長洲水電, 同比下降~17%, 跌幅有所收窄.
五凌電力首季只賺了8千多萬
上年同期賺了3.46億
個人預測中期水電的利潤比去年同期大概少賺2-4億.
而火電因為用電需求上升, 我相信可以補足水電少賺的那部分.
另外長洲水電權益裝機容量630兆瓦, 約佔公司水力權益的15%.
今年上半年貢獻了約8%的售電量, 但注意長洲水電是於今年5月尾才交割,
比例上其實十分厲害, 下半年的表現值得期待.
最近股價一直尋底, 連1.82的供股價都穿埋.
於是以1.76再次增持, 公司好像說過供股後希望維持每股收益不變,
暫時看來不大可能, 但攤薄效應會少於25%, 而且公司還有其他清潔能源的資產和其發展權.
此外, 17年報曾提及普安火電廠預期於2018年完成, 現在完全沒有消息.
是建設中還是已經停建? 若然仍在建設中的話可以算是一個奇蹟.
因為國家去產能, 大部分火電建設都已經叫停了.
另一邊廂, 華能國際中期純利可能大升7倍.
http://www.aastocks.com/tc/stocks/news/aafn-news/NOW.884476/1
其實有留意華能每季公布的售電量數據亦有個大概.
今年上半年,累計完成發電量2,081.67億千瓦時,增長11.51%;完成售電量1,963.87億千瓦時,增長11.51%。平均上網結算電價418.57元人民幣/兆瓦時,上升2.72%。之前粗略計算過, 若全年售電量上升4%, 利潤可上升28億.
在扣除變動成本(主要是煤)後,多發的就是利潤。現在售電量的增長比我預期好,
以今年售電量3,713.99億千瓦時計,假設下年上升4%,
即上升148.6億千瓦時,在扣除燃料成本,可轉化成利潤:
148.6/1000*188.08 = 28億
簡單假設全年售電量=上半年售電量*2
1963.87*2 - 3713.99 = 213.75
照代返入去上面條式:
213.75/1000*188.08 = 40.2億.
半年就係20億了.
但其實若只賺多40億, 售電量升5~6%就可以了.
若下半年保持11%的增長, 盈利會上升80億.
很誇張嗎? 其實只是重回2016的水平.
當初二選一, 從2380和902中揀了2380, 又撞正湖南來水差, 可謂人算不如天算.
但火電的反轉趨勢明顯, 眼光算是不錯了, 只是操作上揀了錯股, 短期仍是蝕錢狀態.
最好的做法果然是揀多一兩隻平衡下風險,
現在內電已佔組合約一成多, 短期內不會再加注了.
反而最近因為人民幣貶值, 貿易戰等等負面消息下,
不少股票如建行, 騰訊, 內房都開始變得有吸引力了.
7/01/2018
組合半年結
上圖為我現在持股,*號為今年第一次買入的股票
PL%為已計入股息.
以2017年最後一個交易日之收市價至2018.6.29之收市價
組合收益(含股息): +0.6%
恆指: -3.2% (28955 - 29919.15) / 29919.15
盈富: -0.94% (29.45-29.89 + 0.16) / 29.89
另外, 以下是月供盈富的紀錄
月供股票似乎每次入貨都係那個月的高位, 但既然是長線投資, 就不理了.
現在自己操盤似乎還可以比大市稍稍好一點.
主要多得900跟1830, 自踏入2018年, 這兩隻股票一直很強勢.
這半年自己的主要操作是
1: 建倉700, 823, 384和522. 主要原因是想加入一些增長股.
但買入騰訊的時機不好, 幾乎都是捱價的狀態. 但我繼續看好遊戲的前景,
我個人相信中期業績後會迎接下一次升浪.
2: 沽出1382, 2788, 255, 6886, 902.
原因是汰弱留強, 2788因數碼相機需求疲弱, 公司發出盈警指2018上半年純利會倒退.
但公司仍保有若一億元美金的現金, 防守力十足. 看看會不會有靚價出現, 不排除會再買入.
終於止蝕1382, 其實績後曾經趺到6.2左右, 事後看來當然是絕佳的撈底機會,
但對於它的前景我實在沒什麼把握, 由大半年前憧憬業績會反彈到現在都沒有反彈.
抱著它等於是考驗自己的耐性.
另外有一些我認為是錯誤的交易, 例如沽出255和902.
當時是怕鋼價上升對255有很大影響, 結果證明它的收入上升足以抵銷成本的上漲,
近半年中國PMI數據一直不錯, 這一年應該還有好日子過.
902已經忘記了沽出理由, 可能是不想在內電版塊有太多expouse
其實投資內電跟買互太都有共同點, 就是投資於行業低潮時.
但不同的是, 我買入內電時, 已經知道內電2017年會GG, 但大機會於2018年反彈.
至於互太, 我第一次買入時是11.78, 每股派0.8元, 但派息一直下降, 現金儲備亦下降.
當初買入是建基於每年0.8的股息, 希望每年有6厘的股息收入.
但卻忽視了派息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經互太一役, 我對一間全無增長, 純以派息支持股價的公司, 必倍加小心.
看看是不是有什麼法規保護(如馬會, 港交所), 或公司是否有什麼技術專利.
否則, 最好還是等股價趺到夠低才入手一轉博反彈算.
至於內電, 同樣是沒有定價權的公司, 背負著國家任務,
但我相信國家不可能要發電企業長期虧損,
而電力股算是一隻天然的增長股,
社會用電量會持續上升, 現在先慢慢收集, 最後看看成不成事.
展望下半年, 無論本港或美國的失業率仍處於低水平,
自己亦感覺經濟還很好. 港股估值亦沒有很高, 相信不會是熊市的開端.
但我還是繼續專注於選股,
我相信好公司自有穿越牛熊的能力.
另外希望下半年為組合加入美股.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