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nalytics

7/17/2025

台積電FY25Q2業績短評

台積電於7/17盤後公佈了FY25Q2的業績,還是一如既往的穩。

先看2025上半年數字(美金):
收入:556億,同比上升40%
毛利率:58.7%(2024上半年:53.1%)
營業利潤:273億,同比上升62.5%
淨利潤:238億,同比上升60%
每ADR盈利:$4.59

收入增長主要得益於AI需求的大爆發。


留意以平台劃分的收入分類,
於2025Q1, Q2,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佔了大概60%的收入。
兩年前,HPC只佔季度收入不足一半(2023 Q2: 44%)
可見AI需求對台積電的收入有多大影響。

根據管理層於說法會的陳述:

1. 2025財年收入預計同比上升約30%
2. 維持2025財年資本支出380-420億。
3. 2奈米製程將於2026投產,而預期比起3奈米,
有更佳的盈利能力。
4. 維持長遠53%毛利率的目標。

簡單估算一下:
今年收入預期有出901*1.3 = 1171億.
以42%淨利潤率計,淨利有492億美金,
每股ADR保守估計賺9-9.2.
預期市盈率約27倍. (245/9)

但重點應該是管理層對AI需求表現出強勁信心,
表示現時仍是供不應求,將來亦不太可能看到客戶突然大規模縮減支出。
這裡再重覆一次2024年管理層的展望:
For the five-year period starting from 2024, we expect our long-term revenue growth to approach a 20% CAGR in US dollar term, fueled by all four of our growth platforms, which are smartphone, HPC, IoT and automotive. 
什麼意思?即是2029年收入將超過2000億,
若能維持現時的利潤率,淨利潤將接近1000億。
乘以15倍PE,市值不難去到15000億。
視乎閣下的成本,若然以現價245買入(市值一萬億),
去到2029年15000億市值,5年CAGR約8%
但能否成真,讓我們拭目以待。

7/01/2025

2025半年結

投資可以很簡單,正如《持續買進》一書所言,就只是Just Keep Buying。
但執行起上來卻不容易。
正如幾個月前,主流媒體無一不對特朗普關稅政策大肆評擊。
不單止無助於解決財政赤字,亦加劇通漲,
逼使聯儲局減慢減息,甚至重新加息。
其美國優先的政策主張,更有逆全球化的意味,使美國走上孤立主義。
而市場似乎亦有效率地反映了當前的政經環境,
於短短兩星期內下跌了15%!

想像一下,只雖短短兩星期,就蒸發了可能你過去一年的儲蓄!
更糟糕的事,這可能只是剛剛開始!
即使明知正確的做法是逢低買進,但在浮虧15%時,
仍有信心Stick to the plan. 這才是最難的部分。
尤其當下面對的是全新的狀況,特朗普的關稅可能只是更大規模經濟重塑的開端。
這時侯比起無腦買入,重新思考當下狀況再作出決定,才是人之常情吧?
坊間不少投資書籍主張持續買入,長期持有大盤指數,
卻很少給出背後的理由,到底是什麼理由驅使大盤指數長期向上,
又出現什麼情況才足以改變過去行之有效的計劃?(核戰?美元崩潰?)
這背後的思考才是持續買進的信心來源,
否則只會淪為教條主義。

個人而言,仍然繼續買入大盤指數,
最近一次買入VOO於6/17@552.
長遠而言,個人仍對美國的經濟充滿信心。
就以最近的AI熱潮為例,
Google DeepMind的創辦人Demis Hassabis出生於倫敦,
於倫敦大學學院完成博士學位。
Open AI的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 加拿大公民,
師承圖靈獎得主Geoffrey Hinton,於多倫多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他們都不是在美國受教育,卻在美國撳起了人工智慧的浪潮。
我想,這反映了美國確實有獨特之處

說回個人持股:

個人組合回報YTD: 1%
同期標普500指數 YTD: 5.22%
納指YTD:7.21%

組合現金:27%
Stockportfolio %
VOO17.29%
NVDA14.80%
MSFT13.96%
TSM10.72%
US-T GOVT Note 4.25 31Dec'259.38%
US-T GOVT Note 2.75 31Aug'259.34%
AAPL5.66%
AMD5.06%
AMZN4.19%
NTDOY3.88%
DDOG2.48%
TSLA0.91%
9001.78%
18300.53%

回報只有若有若無的1%,主要因為4/11減持了部分持股。
事後發現4/11已是近期低位,
低位減持的後果直接令組合嚴重跑輸大盤,
因為減持雖然令你避開更大的下跌,之後的升幅也與你無關。
尤其指數於隨後個半月反彈超過20%!
若然當初沒有任何操作,今天的回報應是5.5%
要知道歴年來升幅最大的日子多半是熊市中的反彈。
所以,不要在fear and greed index位於極度恐慌時減持。
即使減持,也盡量以換馬為主,因為現金往往是長遠表現最差的投資標的。

VOO(+)
正如上文所說,一直在慢慢加注VOO。
現時已佔投資組合17%,為組合中最大持股。

AMD(+)
先前減持了一半的AMD,
於AMD Advance AI 2025大會後補回了其中一半@130。
現時倉位為減持前的75%
一直很喜歡AMD這種underdog的故事。
由瀕臨破產到現時在CPU市場上跟Intel平分天下。
同樣的事情能否在AI市場上再上演一次?我不知道。
只知道有不少人跟我有同樣的渴望,
於AI大會上為AMD站台的Sam Altman便是其中一員。

而AMD確實交出了令人期待的路線圖,
MI350系列固然帶來了人驚喜的性能提升,
更為重要的是明年推出的Helios機架級解決方案。

MI350系列雖然在單個GPU上表現跟Blackwell GPU差不多,
但實際使用起來,有優勢的仍是Nvidia.
因為現實使用場景中,是多個GPU串連起來成為一個計算機群。
而能夠以超低延遲把多個GPU連結在一起,是Nvidia一個較少人知道的護城河!
但這次情況有點不一樣。
因為明年AMD將推出Helios機架級解決方案---首次將128顆GPU集成在同一機架內!

正如Lisa Su所言,AI的市場巨大,AMD不必成為贏家也能活得好好的。
在FY24, AMD的數據中心GPU業務收入約50億美金,
而AMD預計去到2028年,AI晶片市場將達到5000億美元!
即使只拿10%也足夠讓現時的年收入(FY24: 258億) 翻倍。
基於對蘇媽的信心,先買返少少繼續觀望。

最後,
當下市場熱炒TACO(Trump Always Chicken Out),
但作為局外人,其實根本不能知曉實際決策的情況。
更遑論將投資決定建基於這種憶測之上。
然而,就像駕車一樣,目光放遠,車才會定。
對投資而言,重要的是投資的企業幾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要是企業發展一帆風順,股價自然會反映。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