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nalytics

4/07/2025

新關稅下減持倉位的理由

有關注此博客的朋友大概知道我主張長期投資,佛系持股。
當中最重要的理由是股市長期而言都是向前上的。
縱觀多個已發展市場,美國、法國、德國、英國、韓國
其指數都是一條斜向上的線,即使斜率不同,但總體趨勢仍清晰可見。


要說原因,大概是資本主義運作良好,經濟總的來說是穩步向上。
最近再想深一層,還有的因素可能是錢愈來愈不值錢。
自從脫離金本位後,錢就不再有黃金在背後支持,
取而代之的是各國央行可以自由決定印多少銀紙,
當經濟需要刺激時,就放鬆銀根,當經濟過熱時就縮減銀根;
但總趨勢仍然是錢在貶值。比起錢一直在升值,
人們緊握手中的鈔票,央行更傾向於讓錢於經濟活動中流動起來。
這是所有操作背後最重要的假設!
要是股市不是長期向上,譬如說日本。
那麼整個投資邏輯就不成立。
但至少這假設直至現時為止在美國都是成立的。
當中經歷了很1970年代滯漲,2008金融海嘯,2020疫情,
股市仍是創新高。
這也是所有平均成本法,月供股票背後的基礎。
然後說回個人為什麼減持了手頭上的股票

個人組合: -15.77% 
現金:34%









不計債券(25%),股票持倉已降至約50%=(1-34%)*(1-25%)

AAPL(-):
蘋果現時正處於一個尷尬的時期,增長乏力,但估值處於歷史高位。
由蘋果造車失敗,到時現AI的落後(ref: Siri delayed to 2026)
蘋果正不斷尋找新的增長引擎但似乎有點缺乏方向。
現在更遭到關稅的打擊。
現時美國硬體銷售佔整體營收約30%,
硬體毛利率約37%。
但因為主要產能集中在中國,受關稅沖擊嚴重,
假設供應商跟蘋果受食一半,25%,
那麼整體毛利率將下降約7%-8%
當然蘋果可以選擇加價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這是後話。
股神說因為加稅而沽售蘋果,想不到說的是關稅。
個人減持了40%的持股,平均售價202.

TSM/AMD/NVDA(-):
Nvda減持33%@94. 
AMD減持了50%@85.
TSM減持了37.5%@146
主要原因是半導體相關個股佔組合比例太重,
一直想減持換馬去其他較不相干的版塊。

Adobe(-):
近年增長愈來愈慢,市場已大幅下修其估值。
當初買入的價值太高了,亦高估了該股擁有的護城河,
趁大市下跌減少非核心持股,於353清倉。
持股5年,虧損20%。

這次減持,一半是出於time the market, 一半也確實為了調整組合的權重。
曾經有人說過股票投資難就難在不知道消息有多少已被反映於股價之中。
正如Trump當選後,即使明知關稅將會是施政的重點,
股市還是一直向上。

直至對等關稅於美東時間4月2日盤後發表,市場才急速調整。
要time the market的話,
那麼你至少應在股價開始反映關稅消息之前就著手減持,
也就是說你的判斷基準必然不依賴於股價。
換言之,若然你判斷Trump當選後的關稅政策必然造成大跌市,
那麼你合理的減持時機應在當選的消息發佈後,
那麼你也應該錯過了過去11月至2月股市的升幅。

另一個問題就是你應該於何時重返市場?
因為判斷的基準不依賴於股價,
所以即使股市升穿了你減持的價位,你還是應該堅持己見,
直至你認為的基本因素已改善。
但不要忘記壞消息出盡也可以是升市的理由。

關稅對於蘋果的生意有多大影響,
相信一眾投行的精英必定OT把影響量化,
然後決定股價反映了多少影響,再決定買賣方向。
但一眾散戶跟不上分析員的步伐呢?注定就是蝕錢嗎?

個人還是認為股市長期向上的趨勢是最重要的假設。
跌市時應該專注於尋找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
買入並持有。
畢竟這次關稅戰的結果大概也會是中間落墨。
反彈太大的政策很難持續推行下去,
而且兩年後也有中期選舉,失去國會支持的總統施政也百般受阻。
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講求制衝,極端的政策難以持久推進下去。
這個人為的衰退,或許是一個入市的好機會。
共勉之。